洪門港燒酒矸

作者:半農
校對:Terry

後豐的軼事傳聞

●劍印活穴

洪門港前面海埔地約二百公尺處,有一方石礁,近觀椎塔磐座,遠眺猶如一顆方印,我們叫它「大塔」。大塔前面有一條南北向的沙灘線,像似一把寶劍,劍柄在南面的碼頭腳,劍刃直指至大塔北面五十公尺處形成劍尖。劍印在背,必出武將,官祿實授貴實可期。忠振伯洪旭的祖先故居,正位背對大塔,得龍脈正穴之精華致蔭,所以三代官祿相繼,顯赫大貴。後因忠振伯洪旭的祖厝重新選地建築,面對大塔龍穴,官祿不能實位,僅能在外應運,此一傳聞有其他地理靈氣所鍾可據,但亦有其玄奧之處,且述概由。

大塔石礁及沙灘線皆是海埔地,山水溪流與海潮流水相會合處,很明顯的有四條龍水流在此會流,隨潮汐而上下流動不息。二條溪流從洪門港聚落南北而下;南面的這一條溪流是源自金門城西面人貢山蜿蜒至海埔地入大塔港南面;另一條溪流從聚落北面,乃源從賢厝高地而下進入大塔港北面。這二條溪水在民國四十年代前終年水源不斷,沿溪魚蝦蟹蛤甚豐,也是鰻苗孕育的地方,它配置於洪門港聚落南北為隨龍水,使洪門港自然成山水靈地。另二條龍水則隱於潮汐海流,當漲潮水時,南面的海流湧自水頭鞍入碼頭腳進大塔港與溪流匯合而進,直逼沙灘海岸。另北面之海流由內礁至中礁港到大塔港北面與溪水會合而進,水漲東行直到沙岸。這四股水流每天在此大塔石礁會匯進退,潮汐不停,洪門港的靈氣龍穴乃地理所鍾明矣。

生長於此地斯土,對於這個海埔石礁經常坐臥頂上,觀其處地察以理勢,倒像似鳳爪屹立海埔之上,四條水流如爪指,大塔石礁似爪底肉塊,以爪蹼地,令人感一切皆盡在掌握之中,靈活力鈞實非常之地。若從海岸高處綜觀則猶若龍口吐珠,吐納呼吸活靈活現,以整個環節觀形度勢,真如龍鳳搶珠,活躍自然,不管是「劍印龍穴」或是「龍鳳搶珠」,這塊地脈實有其山水靈秀,所以能夠有不世俊彥生長此地斯土,誠地靈而人傑者也。

●欽賜顱葬

燉煌洪氏後豐本支從九世祖興嗣公開基,經十世、十一世的祖先們艱辛勤奮,披荊斬棘,山田海田拓墾次第完成,洪門港創業工作大底奠定,人丁也逐漸增多,地靈必有人傑,諸多心懷遠志者,先後往外求發展。其往大陸者志在求學、求功名;遠度海洋者,往澎湖、台灣另創家園,其中有一人為人中之傑,為國捐軀,名留青史。

這位人中俊傑名公倫,字廷揚,號鼎銘。少年時就有大志,壯年時隨從父親北遊津門,咨訪邊事,藉以請纓報國。經過沒多久又學堂兄渭文南遊雷陽,為副總兵楊應春幕下守備。明萬曆四十二年,廣東海南黎族反亂,令楊應春征黎,公倫奉命剿撫,入刀港德霞諸洞,委曲撫諭皆悅服,不料兩廣坐營參將張萬紀,涉險爭功為黎族所盡殲,公倫大憤,奮勇殺敵,終致身殉,屍首無全,家屬悲慟,僅以衣葬。

永曆八年(公元一六五四年)公倫長子洪旭敕封忠振伯,請旨榮葬父親,皇帝特賜金顱乙顆以嘉其功,家屬就連其衣冠改葬於廈門雲頂巖山巔,這顆金頭殼是其為國捐軀的榮耀,忠振伯洪旭的孝心、洪門港洪氏的驕傲,亦是金門人名聲的宣揚。

為了這顆金頭殼不被盜取,在廈門、金門及大陸同時葬了數十個假墳,直到民國三十年代,日本兵在廈門雪頂巖築路掘了一個墓,把一塊墓誌銘丟在路旁,被廟裡的和尚撿回放於廟裡,經住廈門洪氏族裔確認才知其來歷,也使我們知道金頭殼確是事實,埋於廈門雲頂巖也是事實,但是這顆金頭顱被日本兵挖掘而去,不知所終。

●十八石窖

洪門港洪伯爺的豐功偉業赫赫名揚,官祿是「光祿大夫佐柱國太子太師」,位列三公,乃大明忠悃功臣。他的財富積三代積蓄,數額可觀。他將太武山下的田地贈與山上廟僧,僧感恩而雕生像奉祀,至今斗門村人猶稱「洪恩主」(民間亦稱洪提公)。嫁女兒陪嫁妝是後豐十幾畝良田及後湖東海中的「小姐礁」。漳州有數百畝封地,後豐族裔每年收租,至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才停。金銀寶貝多少?其他價值物品?難以數計。

當其時也,清兵席捲大陸河山,鄭成功義舉反清復明大旗,烽火戰亂幾近家鄉,他心繫國事戮力衛國,於兵馬倥傯之際毅然將家財處置,藏埋於安全地方,挖掘了十八個坑壙,用長石板條砌四周牆壁再舖底層,隙縫灌入灰漿牢固又防水,做成石窖,並將家財寶物分成十八份額儲放石窖裡,上面亦以石板條封口加蓋,加以掩埋,祕密不宣完成了藏寶工作,留下謎語「大水淹昧著,小水淹三尺」給家屬族人,希望智者能解,德者能得,貽與後豐後裔無限希望。三百多年來,無人能解其謎語,也不知寶藏埋於何處。

唯一傳言是於民國肇建不久,有廣東南船到後豐買載蚵殼,把船泊於祖公鞍頭,船員往水溝仔口挑水,那天晚上,該船卻無聲息的空船駛返而去,村民到那挑水的井看看,竟發現這口井被破壞,井水流盡乾涸,於是議論紛紛,不知所云。最後大家連想到十八石窖藏寶的事,猜測這口井是十八石窖中的一窖,因船員打水發現有寶物,連夜就將井破壞,把藏寶挖掘一空,恐被發現洩底,連夜離開,蚵殼也不買了。經過了這一事件,村人很相信這是真的事實,不是虛假捏造的,若果如此,十八石窖現在僅剩十七石窖了。

洪伯爺家從祖父時就已小康,父親為官守備也積有財富,繼之他官祿榮登,合三代之積蓄,財寶仍在不少,處於戰亂時期,藏寶應是當然事理,十八石窖不是寓言,應是真實故事。洪伯爺留下的謎語提示著藏寶地方就在洪門港海濱某處,必須理解潮汐的日期及季節的潮流,大水小水正反觀測,反覆思考才能解開其中語,取得其中物。南船的船員無意中發現井中財寶,這可謂有德者得之,或是這些財寶並沒有使他們幸福,因為這艘船再也沒有在洪門港出現。

總之,十八石窖是洪門港祖先的寶藏,在洪門港因而世代傳聞,樂為人所稱道,兩者相比,洪伯爺留下的典範才是真正寶藏。

●九十九個窗

洪門港聚落西面的南端,有一座兩幢相背東西向的四合院老古厝,它令許多人感到神祕、覺得好奇,總是願聞其詳。因為它有名字叫「九十九個窗」,這個名字令人難以思議,難以理解,以洪門港人來說也感到其中有許多神祕的地方。現在就以洪門港的長輩親身口述,以了解其大概,並明其中雖有神祕,但非怪誕、亦無奇怪之處。

據說該宅建於清朝時代,距今約有一百多年前,是一個從大陸某地來的洪氏宗親所建,其生平、姓名失詳,因為他以有錢人氣勢向洪門港人買地被拒絕,並嚴正的向他說洪門港人不賣祖公業,你有本事,海埔地整片讓你建。他就以其財富從大陸購運建材來,選定聚落尾海墘邊,用大長條石板填基,從沙灘底層到海岸處建起這幢巨宅,以現在的建築技術並非難事,但是在那時代是很艱鉅的建築,必須具有財富與建築材料匠工才能辦到。

這座厝宅是以二幢各以一落兩櫸頭雙護廊配設,二幢厝宅相背,一棟朝東另一棟向西,中間隔一條小巷,護廊兩端各留門,可以互相通行。厝落中間為廳當,左右兩邊各有二間房間,各個房間有一個大窗,窗的兩邊牆是兩層的,裡面可以放置東西,是寶藏好地方,邊端有暗鎖,設置很祕密。兩櫸頭則為廚房餐廳。二邊護廊為南北座向,中間廳堂,左右各有房間二間,也各有窗及天窗。大門偏門都有雙層門板及橫閂暗栓,非常牢固,四周圍牆約二公尺高,厝宅西北面圍牆外面,用大石塊疊起約二公尺高,二公尺寬為泊岸擋海水沖擊。整座厝宅之每間房廳堂等都有牆壁窗及天窗,天窗有的設有二個以取光線,總計算數窗子共有九十九個,以後傳誤就以「九十九個窗」為這座厝宅名字。

這座厝宅建成後,這家人口很多,有時人聲聳動,可能在數十人之多。他們不與外人交往接觸,隔著四周的圍牆安全與外界隔離。經常有大帆船停泊海埔地或沙岸邊,運來物資糧食,生活自給自足,經過一段時間,也只僱了村子洪守紀夫婦二人。其後的傳聞大多從他們夫婦口中說的。

據說厝宅的這家人是販賈東洋而致富,但其發得快也敗得速。在洪門港居住僅約三十年間,就在無聲無息中人去厝空不知所終,從此這家人也沒有蹤跡,留下這座大厝宅給洪守紀夫婦看管,他們夫婦沒有後嗣,先後去世,後該宅由堂親接管,時週月深,這厝宅西面那棟受不了海水沖擊而沒落水中,三十八年軍隊把大長板搬去做工事,毀損殆盡,僅餘向東的這一棟,也破落不堪,經過修補留存現在這面貌。

傳聞中有一些是不確實且過於虛構的,這對於洪門港的源流史證很重要,僅述事證以正傳聞。

這座厝宅不是後豐洪伯爵的故居,更不是洪伯爺的官署。洪伯爺的故居在今之洪氏宗祠西面約二十公尺處,原是古老厝宅座西面東,現已無存,僅存殘址。

這座厝宅洪氏主人與後豐洪氏本支不同派系,後豐派系是真正開基此地斯土的洪氏。

這座厝宅不是整棟的,它是二棟相背向三合院的中國式建物,各地如此式樣很多,不足為奇。

九十九個窗並非全是壁窗,而是合計屋頂上的天窗,只是數字的奇特,沒有其他奇異玄幻的說法。

這座厝宅的神祕在於其家人不與外人交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便後人不知其何許人氏。

這洪氏及家人無聲無息的消失,留下這座厝宅令人徒增奇想,洪門港多少也陪他多一聞名之處,但是以他當時用財富傲人,不可一世的自認可旋乾轉坤,不也太無知可憐,以此實證,天下間不是有錢財就可為所欲為。

●後語:野人獻曝

年來,本土意識高漲,對於鄉土有關之一切皆甚寶貴之,因之母語、民情風俗、祭典禮儀、寺廟宗祠、閩南建築、自然村史…等之研究成了顯學。尤其自然村史(血緣聚落)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從金門城、金門水頭、湖峰史話、鹽壕之鄉話西園、烈嶼上林采風…等一系列專書之出版可見一斑。

惟揆諸所有自然村史內容皆著眼其開基源流、名勝古蹟、名人豐功偉業,建築形制等…之報導,「洪門港燒酒矸─後豐生活筆記」則除因地名而稍涉開基源流外,於燒酒矸聚落之生活則鉅細靡遺挑其較具意義者加以描述,亦即力求貼近生活中之自然與人文。雖此些生活瑣事並非後豐人所獨有,所以詳加筆記說明,除以告後豐子孫,兼亦有野人獻曝之意。而其中軼事傳聞四則中,前二則較少人言及,後二則則見於近人所編「金門先賢錄」、「金門史蹟源流」二書,惟二書中之「十八石窖」雖有誤甚少,另者「九十九個窗」一則則謬之極矣,特加說明以免再以訛傳訛。

凡臨海村落必生志在四方之人,或遠赴內地,或遷居南洋,後豐亦然,但本書於此除稍提及,並無詳敘。至各宗祠寺廟、墳墓等亦未另闢篇章,此些內容當有待於來者。

斯水斯土,如此美好,雖因時代變遷,自然破壞,景觀更替,生活方式已非昔日景況,但今日我等仍生於斯,長於斯,或亦將卒於斯,卻想不到百年之間改變如此巨大,撫今追昔,又豈能不獻曝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y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