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推崇嘸蝦米輸入法和劉重次先生的理由讓我感到疑惑,
或許是他們太客氣,也或許是他們不知道事實真相,
就像這一篇網路文章中的一段話,搞得我霧煞煞!
引述如下:

我還記得劉先生有這麼說,他說他曾經和朱邦復說,
你的輸入法像是靠打中間球的方式讓目標的球落袋,
而我是直接打中目標。
會倉頡的主編似乎一聽就懂。

(因為劉重次先生已經過世了,
所以他有沒有和朱邦復先生說過這句話,得去問朱邦復先生才會知道。
看了下面的回應後,您可以懷疑這個故事有可能是他編出來的!
至於文章作者誤傳或編造的可能性,我覺得是低了點!)
故事中,會倉頡的主編一聽就懂,但會倉頡的我一聽還是不懂!
就使用的按鍵而言,倉頡使用到 25 鍵,嘸蝦米卻要用到 26 鍵,
我相信我在打這一篇文章時,不管用倉頡或是嘸蝦米來打,
每個按鍵被敲到的機會應該是差不了多少的(X、Z 除外);
如果是指重碼字的話,那用 Big5 的 13,053 個字來比較,
嘸蝦米的重碼字就已經比倉頡的重碼字多太多了,
更不要提用 Unicode 3.1 的 70,195 個字來比較!
畢竟倉頡最大碼長多取一碼不是沒有用處的。

劉重次先生寫的《為自己選擇一種健康的中文輸入法》這一篇文章,
裡頭也有很多不正確的地方或沒有提到的事實。
一、倉頡輸入法第一代到第五代的變化不大,沒有所謂「共存亡」的問題。
  倉頡輸入法各代的演進,可以參考維基百科上的說明。
  各代倉頡的差異,可以做這樣的比喻:
  第一代至第五代比較像是同一個機器人,只是有改良過四次。
  第六代比較像是根據第五代的原理,另外製造出來的新機器人,
  因為它的面目已經和前一個機器人相差太多,所以被另外命名為「蒼頡檢字法」,
  它的操作軟體並沒有被公開亮相過,所以一般只討論一至五代,
  但第六代的特色仍可參閱這個網頁
  第一、二代的資訊,因年代久遠,不易取得,所以很難比較它們和第三代的差異。
  但現在還在被使用的電腦系統或未來會被使用的電腦系統,
  並不會出現基於第一、二代的理論而開發出來的輸入法軟體,
  所以,學習第三代或第五代就可以了!
  在 1980 年代,個人電腦開始盛行後,因為朱邦復放棄倉頡的專利權,
  所以各中文系統、教科書都廣泛使用第三代;
  第四代是朱邦復在旅美期間改良的,
  因為第三代已經被廣泛使用,加上朱邦復並沒有推廣第四代,所以第四代的資訊也不多。
  我在高中學倉頡輸入法時,
  是從一本 PE3 的書籍裡學來的(該書出版年應為 1990-1991 年間),
  該書有一章介紹倉頡輸入法,
  書中介紹的輔助字根及拆碼原則至今仍可適用在各版本的微軟倉頡輸入法。
  只會第三代倉頡,而不了解第五代倉頡有什麼改變的人,
  即使使用馬來西亞。倉頡之友推出的「第五代倉頡輸入法」軟體
  (這套軟體,「非」一定要拆「中一尸卜」,拆「中一卜卜卜」是無法出字的),
  但他仍舊能在 13,060 個 Big5 碼的漢字(有計入 7 個倚天造字區的漢字)範圍裡,
  成功拆出 12,773 個字(超過 97.8% 的比例)。
  如果使用「泰瑞倉頡輸入法」這種第三代、第五代混合版本的輸入法,
  那麼電腦上只要裝一套輸入法程式,
  就可以讓學習不同代倉頡的人同時使用。
  有興趣瞭解第三代、第五代在上述 13,060 個漢字裡有什麼差異的人,
  可以下載這個 Excel 檔,配合維基百科上關於三代和五代差異的說明,然後自行研究。
二、造字問題可以轉成 PDF 檔處理,不會有拿到另一台電腦列印時,
  還需要在另一台電腦造字、修改內碼的問題。
三、漢字排序問題:
  大部分的電腦程式在做排序時,
  都是依照首字的 Big5 或 Unicode 碼位(二進位,只是表達上通常用十六進位)排列,
  所以不會有劉重次先生說的問題。
四、至於「理想的中文輸入法的條件」,倉頡比嘸蝦米更優秀:
(一)使用鍵必需規範在二十六鍵之內:
   倉頡原本定義 26 個鍵,
   但「Z(重)」只在零壹中文的倉頡輸入法軟體上使用
   (如:「未」拆作「十木」,但「宋」必須拆作「重十木」);
   倚天中文和 Windows 的倉頡輸入法軟體不搞這一套,
   所以「Z(重)」只能用來輸入一些死背的符號
   (如:「…」拆作「ZXAL」)。
   馬來西亞。倉頡之友的「第五代倉頡輸入法」雖然恢復零壹中文的作法,
   但仍允許第二位及後面序位的重碼字,與第一位的重碼字共用同一個組字字根,
   並給第二位的重碼字另一個組字字根,法則是:在組字字根前加上「X(難)」
   (如:「宋」可拆作「十木」,組字後再選「2」;直接拆「難十木」也可以)。
   所以倉頡實際上只有使用到 25 鍵,比嘸蝦米少一鍵。
(二)必需能夠貫通繁、簡、日體字:
   嘸蝦米貫通日文假名的方式是用「拼音」,
   改良式倉頡也做得到!
   嘸蝦米(必須用「,,J」先切換到「日文模式」)用「a,」打出「あ」、用「i,」打出「い」、
   用「u,」打出「う」、用「e,」打出「え」、用「o,」打出「お」;
   改良式倉頡用「.a」打出「あ」、用「.i」打出「い」、
   用「.u」打出「う」、用「.e」打出「え」、用「.o」打出「お」。
   嘸蝦米輸入日式漢字,如:「彅」(QBD),必須用「,,J」先切換到「日文模式」;
   倉頡輸入日式漢字,如:「彅」(弓廿月竹),可直接輸入
   (即使用 WinXP 內建的倉頡輸入法軟體也可以做到)。
   拼音性質的文字(不管日文、韓文…),
   嘸蝦米可以用英文字母當拼音字母,然後加「,」(或其他符號)當組字字根,
   改良式倉頡或其他輸入法當然也能用這種方式。
   嘸蝦米較特別的地方是設計「簡繁對照字」(如「饮」和「飲」)有相同的組字字根,
   並區分不同的輸入模式來實現「打繁出簡」、「打簡出繁」,
   但這會產生許多的問題,詳見《想學中文輸入法?就該學倉頡輸入法(二)》一文的說明。
(三)必須是容易學習的
   嘸蝦米雖然不用再將字根與英文字母的對照關係背誦起來
   (因為它已經用英文字母作為字根了),
   但至少要背 347 個輔根,
   如果為了提昇輸入速度而再去背簡速字根的話,
   一共要背 518 個輔根加簡根。
   如果鍵盤上沒有印刷倉頡字根的話,必須將倉頡字根與英文字母的對照關係背誦起來,
   但這樣也不過要背 25 個字根 + 94 個輔根。
(四)輸入的速度必須能夠使得專業人員滿意的程度:
   目前中打最快記錄的使用者用的是大新倉頡,
   如果不靠硬背的方式,以選字率來說,倉頡要選字的機會比嘸蝦米少。
   就算要靠硬背的方式來免除選字,倉頡要背的字及字根也比嘸蝦米少。
   如果倉頡族想轉換到大新倉頡然後參加中打比賽,轉換過程輕而易舉。
(五)不易忘記
   背得多就容易忘!
   倉頡的 119 個字根和輔根,肯定比嘸蝦米的 347 個輔根容易記得深刻。

另外,在《我所認識的劉重次先生》這一篇文章中,
劉重次先生堅持嘸蝦米輸入法內建在 Windows 時,
「必須要用 bundle(搭售)的方式(決不賣斷)」,
也是很莫名其妙的。
劉重次先生只要學朱邦復先生放棄輸入法的專利權,
就不會有「將技術賣斷後,嘸蝦米恐怕很難再有新版本出現」的疑慮。
如果劉重次生前將專利權賣給微軟,
造成在專利權未消滅前,只有微軟能推出嘸蝦米輸入法,這才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如果變成和倉頡情況相同時,
行易公司仍然可以推出自己的輸入法軟體,
而 Windows 也可以內建嘸蝦米輸入法軟體,
行易甚至可以將自己推出的輸入法軟體改為免費使用(獲利來源靠教學就好!)
根據人性,哪一套比較好用,使用者自然就用好用的那一套,
就像我現在用的就不是 Windows 內建的倉頡輸入法軟體,
我使用的是用「通用輸入法編輯程式」匯入自己做的對照表而產生出來的輸入法軟體
(我相信用其他免費的倉頡輸入法軟體的人也不在少數),
只要好用,都會迫使 Microsoft 進行改版
(事實上 Microsoft 一直有在出新版的注音、新注音、倉頡、新倉頡,
甚至是速成、新速成…這些輸入法軟體)。
所以劉重次先生對「必須要用 bundle(搭售)的方式(決不賣斷)」的堅持,
只怕是另有原因(想在專利權保護下,販售輸入法軟體和教學書籍來獲利)。
不過,隨著嘸蝦米輸入法的專利權在 2003 年 11 月 11 日宣告消滅後,
日後應該可以看到 Windows 內建嘸蝦米輸入法軟體,
同時有更多免費的嘸蝦米輸入法軟體可以讓使用者選用。

有些蝦米族會偏頗的以為嘸蝦米的缺點只有「付費才能合法使用輸入法軟體」這點上,
但身為倉頡族,可不希望倉頡是因為「嘸蝦米要錢」這點而勝過嘸蝦米,
因為這樣未免勝之不武!
畢竟倉頡還有很多地方是嘸蝦米比不上的,
所以我樂見嘸蝦米衍生出來更多免費的輸入法軟體或對照表,到時再來比較才能夠更客觀。

單就「重碼率」這一點,可能已經沒有任何字形輸入法可以比過倉頡了!
倉頡、五筆、行列、大易、嘸蝦米,這五種字形輸入法裡,
倉頡是最早發明出來的,
以 Unicode 3.1 收錄的 70,195 個漢字,
在只用一種輸入模式(不要像嘸蝦米還分多種模式)來比較時,
倉頡竟然還能比後來才發明出來的字形輸入法的「重碼率」低,實屬難能可貴!
究其原因,可能有二:
一、倉頡字母和輔根具有「形狀細微」、「部首拆碼大多不重複」的特質。
  輔根形狀不能切得太細,也不能切得太大,
  比如 6 劃的「米」字是由 6 種不能再分割的筆形構成的,
  這種筆形有四十多種,但不可能用這些筆形來構成輔根,
  比如「米」部的字,基於字首取二碼的原則,
  會和許多「以點開頭、以撇結尾」的字首在這二碼上造成重碼,
  所以要將「米」切為「丷、木」或「丷、十、八」,甚至不切,就要拿捏得宜。
  倉頡將輔根形狀取得拿捏得宜,所以應付所有漢字時,不需要用到太多的輔根,
  就能儘可能的為不同的漢字取出不同的組字字根。
  大易和嘸蝦米取輔根時,有些取得不夠「細微」也就算了!
  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們有「重複」的特性,
  像是「米、目、毛、門」等部首在嘸蝦米裡都取「M」,
  「車、門」等部首在大易裡都取「6」,這樣自然會增加重碼率。
  朱邦復先生歸納出來的倉頡字母和輔根在有效降低重碼率這點上,
  證明了他剪碎多本字典的心血沒有白費。
二、倉頡是最早用康熙字典進行拆字研究的輸入法,
  1982 年時,朱邦復先生取康熙字典裡的四萬字發表第三代倉頡
  (這已涵蓋後來 Unicode 3.1 裡 57% 的漢字),
  降低重碼率自然會是朱邦復先生研究的重點;
  反觀其他輸入法發明之初並沒有以這麼大的字庫作為研究對象,
  如今要來應付降低重碼率的課題,已非屬容易之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y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