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共匪一向將推行共匪字的目的解釋為掃除文盲,
但其實背後的動機還包括愚昧的漢字拉丁化運動,
企圖以共匪字為過渡,將漢字字數縮小、筆劃減少,
進而將這些質量都改變後的漢字,再以拼音字母取代。
事實上,漢字以北京話發音作為漢字讀音是最好教、最好學的,
但它的缺點就是同音字太多(即使換作以其他方言為主要讀音仍然會有這個缺點),
所以,以拼音字母或注音符號來書寫文章一定會產生很多的困擾,
因此,漢字拉丁化不可能走到以拼音字母或注音符號來取代漢字那種境界。
推行漢字簡化只能在書寫上有「些微的成效」,但在理解上反而更容易混淆。
掃除文盲的重點在於提供教育的環境,使孩子們都能進學校讀書,
使不識字但又想學字的成年們都有機會受教,這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共匪非但在漢字拉丁化運動上顯得對中華文化沒有信心,
在推行簡化漢字的時期,又搞了邪惡的文化大革命,
在這十年浩劫裡,他們不但鄙視
中華文化,還摧毀文物、古蹟,
把許多死去的人從墓裡挖出來羞辱,把墓園剷為平地!

共匪這種數典忘祖、毫無人道的作法,倒不如直接宣布以英語為官方語言,
全國民眾除了中國古代文學、歷史、考古…的學者外,
一律以英語為教育語文,以英語為對話媒介算了!
但是,他們又不甘心接受帝國主義的遺毒,
所以只好弄了四不像的共匪字出來。

共匪又喜歡高唱「簡體字是漢字演化的必然結果」這種論調,
事實上,漢字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定型」了,
後來為了發展成白話文來增進一般人的理解,
又為了效法英文的文法,因此有很多的字是被「繁化」、「衍生」出來的!
前者如「然」衍生出「燃」…後者如「他」衍生出「她、它、他們」…
秦漢以來,雖然有不少簡體字被發明出來,
最後被清末民初的「擁簡派」學者蒐集,甚至成為後來的共匪字,
但這些字多半並沒有被收錄到官方的字典(如《康熙字典》)裡。
20 世紀前,大多數中國人仍使用毛筆做為書寫工具,
到 20 世紀才大量使用鉛筆、鋼筆、原子筆…,
古時候的人使用毛筆、使用官方字典裡的字,用了幾千年都可以適應,
現代人有方便的書寫工具後,卻認為漢字需要改革、演化,這分明是強詞奪理!

我曾經看過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1984 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
中國的新華社派出了 22 名新聞記者和 4 名攝影記者前往採訪。
全世界共有 7000 名記者在那裡工作,他們每人都配備著書本大小的電腦,
不僅用來寫稿,而且將寫好的稿子直接用電話線傳送回國。
只有中國記者,用手寫著他們的新聞。
1986 年,據新華社有關人士估計,
同法新社比較,對於重要新聞的報導,新華社的時效要晚 10 小時以上。」
由這則故事也就不難想像共匪為何會對漢字存有自卑感,而想推行漢字拉丁化。

清末民初主張廢除漢字或簡化漢字的人,看到外國人使用少量的拼音字母,
既能方便學習,又能快速流通,還有打字機可用,排版印刷需要刻的字也比較簡單,
就認為外國人的拼音字母很好,中國老祖先留下的漢字太差,於是「見異思遷」。
朱邦復在 1970 年代,到巴西的出版公司上班時,
目睹讓他驚訝的事情──
「一本書能在一天內完成打字、排版、校對、印刷、裝訂、出貨、上架」,
當時台灣出版一本書至少要半年,這讓他太震撼了!
他想的不是「見異思遷」,而是「見賢思齊」
於是他立即回國,投入中文電腦的研究。
IBM 花了十年的時間、數千萬美元的成本,仍不能發明出中文電腦,
於是就有人嘰諷他的想法,並與他辯論是否要廢除漢字,
結果他和施振榮風光的發明出「天龍中文電腦」
(之後他又發明「漢卡」,加速中文電腦的普及)。
他有一次和施振榮討論用電腦出版的問題,
施振榮疑惑的問他「你不會要用電腦來印書吧?」他很認真的回答「為什麼不行?」
時至今日,各大印刷廠都是用電腦來印書,中文電腦更成為標準的家電。

朱邦復在文學上的成就可能沒有比清末民初那些「漢字批評者」來得傑出,
但他做到讓國人對中華文化不必感到自卑、不必缺乏信心、不必對漢字有所顧忌。
雖然,他運用的是外國人發明的電腦技術,但其「見賢思齊」的精神卻是偉大的。
雖然,那些「漢字批評者」所處的年代並沒有電腦可以拿來改良,
但他們除了簡化漢字的「書寫方式」外,並沒有從其他方面來謀求出路。
漢字雖然難寫,但它的「基本筆形」幾千年來都很固定,最常見的就是「永」字八大法:
點、橫、豎、撇、捺、挑、鉤、折。
(台大的黃沛榮教授依據教育部公布的 4,808 個常用字,
在 2008 年 1 月時整理出 41 種「漢字筆形」,
一般在計算漢字的總筆劃數時,都是根據此類「漢字筆形」來計算)
舉例來說:「中」這個概念,
剛學會講話的英國幼兒知道它唸「ˋsɛntɚ」,
他們學會字母、自然發音(或KK音標)的讀寫後,還要記住它是由「center」六個字母組成的;
剛學會講話的台灣幼兒知道它唸「ㄓㄨㄥ」,
他們學會注音符號的讀寫後,還要記住它是由「口」和「丨」兩種基本筆形構成的。
(「口」可再細分為「丨、𠃍、一」三種筆形)
漢字的「基本筆形」相對於英文的「字母」,
不同的是漢字是在一個方格裡用「基本筆形」來組成和變化,而且允許重疊、縮放;
而英文則是在一條基準線上,用「字母」來組成和變化,而且不允許重疊
、縮放
以這樣的思維來看,漢字就沒有「書寫困難」這種問題了,
因為同樣都是利用一些元素在拼湊出字來。

英文雖然有表音的功能,
但漢字卻可以適應不同的方言而有不同的讀音,
有些字還可以從字形來理解它們代表的意義,
像「中」字是在一個方形中間放一條線,這個字可能連外星人都能猜到它的意思。

掌握了漢字的「基本筆形」就相當於掌握了英文的「字母」,
這些「漢字改革者」應該從「基本筆形」的蒐集及推廣來著手,
再加強當時中國欠缺的教學環境的普及、科學方法的運用、技術的發明和革新,
「書寫方式」的改革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漢字改革者」所犯的錯誤是大多數中國文人的通病──對科技涉獵不深,
由於漢字是以幾十種筆形在方格上構成圖像文字,
所以打字機這種「書寫工具」用在漢字上會有一些不便。
(中文打字機的鍵盤通常用來當作檢字,而不是直接出字)
但是,「漢字現代化」並不需要將「漢字簡化」,
而是「白話文」、「精準的語法」、「注音」、「新的書寫工具」的推動,
「漢字改革者」在前三項的貢獻不能抹滅,但最後一項是他們不嫻熟的,
他們遇到了困難,只好反過來思考「書寫方式」。
但「新的書寫工具」也不是沒人發明出來,
1947 年時,林語堂以他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設計鍵盤字碼,
花費 12 萬美元請工程師製造出「明快打字機」,
這個打字機只有 64 鍵,每分鐘最快能打 50 字,直行書寫,能拼印出 9 萬個中國字,
而且不須訓練即能操作,十分輕巧簡便,只是後續沒有廠商協助量產。
林語堂算是有別於「漢字改革者」那些對科技涉獵不深的文人,
因此,他對漢字的態度也和錢玄同、魯迅那些人完全不同。

在古代,造紙術、活版印刷術都是中國人發明的技術,
到了現代,中國卻淪為外國人發明的技術的追隨者,
打字機、電腦這種新的「書寫工具」的發明人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人。
但是,成為追隨者並不可恥,因為改良別人的技術後還是可以繼續保有正體字,
可恥的是那些不懂得改良別人的技術,而從「書寫方式」著手,反使漢字更混亂的人。
電腦的發明、中文在電腦上的處理,無疑的是給「漢字改革者」一記最響亮的耳光,
他們的「簡化漢字運動」變成白費,甚至變成遺毒!
如今,共匪字在電腦處理上只剩一下個優點:
就是在較小的字體上,共匪字的筆劃比較不會擠成一團,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字體可以任意縮放,共匪字不再有任何優勢了!
(另外,主張廢除漢字的人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
在 Unicode 裡,所有基本平面的字元、符號都是 2 個位元組,
「中間」二字只佔 4 個位元組;但「center」卻要佔 12 個位元組!
使用中文可以節省的儲存空間比英文還多!)

現今,電腦普及後,書寫方式更加不重要了!
而且隨著錄音設備的普及,分工的專業,通訊技術發達、成本低廉,
原本需要大量書寫的場合,都能用錄音的方式錄製後,再交由專業打字人員打出字來,
甚至可以做到一邊收音,另一人在另一地一邊打出字來的境界。
寫字只是學生時期為了識字、練字而必須下的功夫,
以現在的時空環境而言,出社會後,一般人並沒有多少機會可以寫到字。
所以最好的解決方式還是全面使用正體,用回共匪廢字,不要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ry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